万物选购指南:层次分析法解决选择困难
(一)层次分析法及其原理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 AHP 法) 是美国运筹学家 T.L.Saaty 于 1970 年代提出的一种 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通过对定性问题的定量化分析来解决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 所谓 定性问题 ,通常是指难以通过数量计算方法来解决的问题,比如谈恋爱、选电脑、风险投资、健身房的选择等,这些问题所涉及的影响条件太多,每个人对于各种影响因素的看重程度不同,因此无法使用统一标准获得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可以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问题都是定性问题,只不过,在日常场景中,我们通常可以凭借自身的经验做出选择,并不需要进行复杂的理性计算来获得答案。而 定量化方法 ,则是指通过数理计算过程获取答案的方法,简单讲就是算术方法。 多目标决策问题 更容易理解,就是上文所讲的 「多重趋避冲突」 的典型场景,即同时存在多个备选项,每个备选项均具有优点和缺点,我们需要在其中选出最佳的或者最适合自己的选项。 一般而言,层次分析的过程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对构成决策问题的各种要素建立多级递进的结构模型; 对同一等级(层次)的要素以上一级要素为准则进行两两比较,根据评定尺度确定其相对重要程度,并据此建立判断矩阵; 通过一定的计算,确定各要素的相对重要度; 通过综合重要度的计算,对各种替代方案进行优劣比较并排序。 上面四个步骤,我将其精简为以下 12 个字并做简单介绍: 定层级、互比较、定权重、排顺序 1. 定层级 定层级就是确定总目标、决定目标的因素、备选项之间的层次关系和隶属关系 。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将某一复杂的定性决策问题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备选项三个层次。 目标层 是我们想要选出的最佳项目,通常为一至多项产品或方案; 准则层 中,我们需要确立影响目标的重要因素,由于影响因素众多,通常需要对其进行归类,进而整理出几项包含绝大多数影响因素的大类; 备选项 代表我们可供选择的产品或方案,我们目标层将在备选项中获得。通过对层级进行划分,我们可以将定性问题条理化、逻辑化,化繁为简,便于后续的定量计算。 2. 互比较 互比较即确定将准则层各因素及备选项在各因素中相对重要程度进行对比,以此来确定其对上层的相对重要顺序 。那么,如何进行比较呢?比较的前提是要拥有一个标准的尺度,而这个尺度还必须能相对准确地反映出各因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