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建议跟李玫瑾教授学育儿”惹争议:对留言的集中答疑

01

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


许多家长朋友高度焦虑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是在孩子表现出“问题行为”之后。比如:


孩子长时间看手机、看电视;孩子写作业磨蹭,学习上不自律;孩子不停要新玩具,不给买就哭闹、耍赖;甚至,稍大一些的孩子还会因为一些不如意用自杀威胁父母。


图片

图片

图片


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父母的第一个想法往往会是“怎么能让他别看手机了”“怎么能让他别磨蹭了,赶紧把作业做完”“怎么能让他停止哭闹、耍赖、自杀”……总之,是让“问题行为”尽快消除。


从这一想法出发,就进入了解决眼前问题模式,自然会去寻求能快速解决眼前问题的种种方法。


强硬点的方法一般会是:训斥、打骂,没收手机、电脑,强行关掉电视,把孩子按在椅子上监督他学习等。


“温柔”点的方法一般会是:苦口婆心讲道理,谈条件,诱使孩子签订协约,或李玫瑾教授所提供的“四个不要”法(把孩子带进卧室,不打,不骂,不说教,不离开,笑眯眯地看着孩子哭,直到孩子自己“缴械”)。


这些方法表面看起来不同,目的相同,都是让孩子快速听话,让他的“问题行为”快速消失。对这些方法的“有效性”我没有任何异议。


我想谈的是面对同样问题的另一种思维模式——先想一想:孩子出现了“问题行为”,具体原因是什么?孩子选择采取“问题行为”,他的心理需求是什么?在“问题行为”出现之前,父母的教养方式是什么样的?父母哪些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出现“问题行为”——而这些教养方式需要改变?


图片


两种思维模式的不同在哪呢?


如果说孩子的“问题行为”是种结果,那么第一种思维模式是采取行动,直接作用于结果本身,让结果快速消失;而第二种思维模式是先去寻找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在改变原因上做努力,结果自然会跟着发生改变。


举例说明:


采取第一种思维模式,用或强硬、或“温柔”的手段让孩子停止磨蹭,去写作业了。父母会以为是自己的手段起效了,以后会重复使用该手段,如不停地催促。孩子习得的是什么呢?是把父母当成“闹钟”,自己什么时候去做作业,取决于父母这种“闹钟”什么时候铃声大作。


孩子停留在了“他律”阶段,没有机会练习“自律”。然后会出现新的“问题行为”——从某一天没有自觉写作业,变成长期不能自觉写作业——就是家长抱怨的“孩子不自律”。


采取第二种思维模式看待孩子学习不自律的问题,会怎么样呢?


我们会去思考:孩子不爱写作业,是作业对孩子来说有点多、有点难吗?是某位老师讲课枯燥,破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吗?是有什么事情让孩子心情不好吗?是有什么更具吸引力的东西正吸引着孩子,孩子正有另一项对他来说更重要的需求亟待被满足吗?是父母此前的教育方式打击过孩子的自信心,破坏过孩子的自主性吗?等等。


在孩子不爱写作业这一“问题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着种种原因。父母首先需要去了解孩子、读懂孩子,然后帮助孩子去解决导致他不爱写作业的原因,和孩子共同去面对困难,而不是将“问题行为”与孩子一起放到对立面去“修理”。


原因改变了,结果自然会跟着发生改变——“问题行为”也就自然消失了。


我们看到,采取第一种思维模式,会容易解决掉眼前的“恶果”,却同时为下一个“恶果”种下了“恶因”。


采取第二种思维模式,不种“恶因”种“善因”,自然会长出“善果”;下一个“恶果”根本不会出现。


许多家长希望寻求家庭教育的捷径。真正的捷径不是出现问题后快速解决问题,而是种了“善因”,问题根本就不出现。


图片


在孩子学习问题上需要种的“善因”是什么呢?


是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还自主权给孩子,允许孩子有“混乱期”并体验自然惩罚(比如没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给孩子自行调整步伐的充分的时间、空间。


同时,营造良好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使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放松的心态,可以全心投入到感兴趣的研究中去。


当孩子有了学习内动力,所谓的“不自律”就根本不会出现。


如果家长难以容忍孩子在“混乱期”的停留而感到十分焦虑,那么这是家长自己的情绪问题。家长需要练习自我负责,而不是通过“修理”孩子缓解焦虑,将自己的情绪责任转嫁给孩子。


同理,面对孩子看手机、玩电脑的问题,家长如果想在因上努力,就可以自问:


孩子是不是在现实世界中有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只好到虚拟世界中去寻求?孩子是不是感到无聊、空虚?孩子是不是需要通过对手机、电脑游戏的了解,融入同龄伙伴当中?孩子是不是需要更丰富的乐趣,更高质量的陪伴,更能理解他而不试图改造他的情感链接对象?


尝试去了解并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


当家长无力满足孩子,又想夺走能够给孩子一些满足的手机、电脑,孩子自然会表现出不快、抗拒,同时也会使亲子关系遭到进一步的破坏。


一些孩子到了青春期为什么会说“活着没意思”,为什么会闹自杀,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亲子关系埋藏着长期的问题,孩子真的从内心感到痛苦、绝望。


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往往在家庭教育中采取第一种“懒惰”的思维模式,离孩子的心太远了。


图片


再同理,面对孩子要玩具,为了得到甚至撒泼打滚的行为,采取第二种思维模式,父母需要自问:


如果一件事好好说就能解决,孩子为什么要撒泼打滚?是不是此前父母给孩子留下了总是以各种理由否决他,不去痛快满足他的印象?


其实对孩子来说,更重要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玩具得到还是没得到,而是在买玩具问题上父母一以贯之的态度。当孩子感受到父母从来是乐意满足他,且这种满足仅仅是出于爱他,而不是以某种条件跟他交换,他会信任父母,而不会猜测父母“明明有能力满足我,却故意不满足我”,也就不必用撒泼打滚来胁迫父母、呼唤父母的爱了。


一些家长说,经济条件有限,有的昂贵的玩具确实无力买给孩子。很简单——只要以往你给孩子留下的印象都是爱他、乐于无条件满足他的,他不会在这一次当中突然变得不依不饶。你也可以平和告知孩子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带任何谴责的意味,不让孩子负疚,和孩子商量一笔每月支取的玩具费,由孩子自己支配。


还是那句话,撒泼打滚是个“恶果”,如果父母以往种的是“善因”,这个“恶果”不会出现。如果已经出现了,需要去修正导致这一“恶果”的“恶因”,而不是简单化地把眼前可见的“恶果”摘掉,就以为万事大吉了。“恶因”没变,新的“恶果”还会长出来,比如小时候只是撒泼打滚,长大些就离家出走、跳楼……


图片


02

当父母脑海中出现灾难化的剧情


一些家长朋友的担忧是基于灾难化的想象,而不是基于事实。比如:

“孩子今天要遥控飞机,明天会不会就要月亮了?”

“啥都满足孩子,孩子会不会就不懂珍惜了?”

“难道不能拒绝孩子吗?没有被父母拒绝过的孩子走入社会如何承受得住别人的拒绝,会不会心理脆弱?”


图片

图片

图片


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首先区分现实和想象,真实和剧情。


学堂和尹建莉老师倡导给孩子“爱与自由”,但从来没有说过父母不能拒绝孩子。我们说的是,不论满足孩子还是拒绝孩子,都要基于事实,而不是基于想象、剧情。


比如:当孩子想要遥控飞机的时候,父母经济条件允许,就痛痛快快满足孩子;经济条件不允许,就平和地、如实地告诉孩子。而不是明明经济条件允许,却欺骗孩子不够钱;或者明明经济条件不允许,却强迫自己节衣缩食甚至借债也要满足孩子。


孩子不是傻子,只要心智正常,都具备良好的现实感。明明买得起,却说买不起,孩子是看得出来的,孩子就会留下“父母故意不满足我,故意让我难受”的印象。


如果不是基于经济条件有限,而是基于种种其他理由不想满足孩子,那么父母首先需要自我觉察这些理由是什么。


是自身有节俭的习惯,害怕花钱,对生存有危机感,还是面对享乐相关的事情会产生负面评价、自责等等。


大家不要急着对号入座,我只是列举几种可能,每个人内心的理由可能都是不一样的。无意评判任何一位朋友,也请朋友们不要急着“审判”自己。


重要的是,有了不带评判的自我觉察过程,大部分人就会发现,要解决的不是孩子要玩具的问题,而是“当孩子要玩具时我怎么了?我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强烈的不舒服感、焦虑感、愤怒感,出现灾难化的幻想?”


去探索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才是我们所说的作为父母的自我成长。


图片


基于自己内在未整合的冲突而不想满足孩子,也没关系,你至少知道了,错不在孩子索要玩具,只是作为父母,我们还需要自我成长的时间。


诚实面对自己后,你不去指责孩子的欲望了,即便仍旧拒绝买给孩子眼前的玩具,但没有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创伤——因为父母对孩子欲望的谴责,让孩子产生羞耻感、自卑感、不配得感。


如果父母带着未经觉察的灾难化想象、糟糕至极的剧情,去指责、压制孩子的欲望,孩子也会离开现实,带上会对他日后发展构成巨大限制的想象、剧情,比如“我是不好的”“我的欲望是肮脏、贪婪的”“我不配得到爱,不配得到好东西”等等。


只要父母不用脱离现实的剧情去将孩子也带得脱离现实,孩子保有正常的现实感,怎么可能去问父母要天空中的月亮呢?


另外一个极端是,父母经济条件不允许,却强迫自己给孩子提供昂贵的东西。这也离开了现实,里面一定包含着父母自己的剧情,比如:“我小时候匮乏的,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或者“我一定要做最无私、最伟大的父母,为孩子牺牲掉一切”。


表面上是在满足孩子,其实是在满足父母自己。真实的孩子根本没被看到。


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溺爱孩子,从不拒绝孩子。被溺爱长大的孩子,好像没有满足的时候,表现得欲壑难填,不断给父母出更大的难题,为什么?因为他希望用种种乖张的表现吸引父母看见作为独立个体的他,而不是把他当成父母自我满足的道具,当成父母“内在小孩”的替身。


满足孩子或拒绝孩子,都要基于现实,而不是基于幻想、剧情。


图片


只要回到现实,我们都能认识到:父母不可能完全满足孩子,从不拒绝孩子;也不可能事事处处与孩子为难。


面对基于现实的拒绝,孩子可能当时也会有点失望,但很快会平静接受,且不会留下情结和创伤。


走入社会后心理脆弱?那是小时候在父母跟前给伤得太多了——不论是用严苛的方式还是用溺爱的方式。内心千疮百孔的孩子能不脆弱吗?


03

尹建莉“太佛系”,

李玫瑾“更实用”?


部分家长朋友既了解过一些尹建莉老师的教育观点,也接受过李玫瑾教授的教育观点,会反映说:尹老师的教育观点“太佛系”,而李教授提供的方法更实用,更好操作。


图片

图片

图片


关于李教授提供的教育方法“很实用”,可以帮助家长快速消灭掉孩子的种种“不听话”,在本文第一部分已经论及,不多做重复。


其实,李玫瑾教授点评过的三起著名杀人案(马加爵案、李磊案、药家鑫案)中,案犯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采取的是快速见效的实用管制办法,不断地在消灭一个“恶果”时种下一个“恶因”,直到最后显现出最大的“恶果”——孩子人生瞬间崩塌,走上犯罪道路。


就算没有发展为可见的犯罪,就算这些孩子仍表现得很乖,从外人角度看去品学兼优、功成名就,他们的心理也是不健康、不快乐的,他们的人生也只是在等待一个崩塌的契机。


关于尹建莉老师的教育观点“太佛系”,此处做些说明。


要说“佛系”,尹建莉老师最可能被指摘的教育观点应属“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了。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在“分数是学生命根”的普遍认识下,尹老师却说不要让孩子在童年过早陷入竞争——是不是有些脱离现实?尹老师没有考虑到作为人,最终都要面对社会化的要求,都要去适应社会,继而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吗?


提出这样的疑惑很可以理解,因为从这样的疑惑中可以看到,我们对孩子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至少最终是一致的——我们要的都是孩子长大后既身心健康,又能良好地适应社会。


只是提醒大家注意,不要只看貌似“佛系”的前半句话。尹老师也在教导大家如何帮助孩子立足社会、长大后胜出!


尹老师说“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是看到了孩子在童年不消耗力量在竞争中,积蓄充足的内在力量,未来才更容易胜出,才更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因果规律”。


“童年不竞争”是“善因”,“长大才胜出”是“善果”。


图片


尹建莉老师也从未倡导过对孩子“放任自流”。


从2009年尹建莉老师的第一部家庭教育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出版,倡导的就是“有心无痕”的教育。


所谓“无痕”,是指任何场景下,教育孩子的方法尽量不要给孩子的身心留下伤痕,否则一定得不偿失,后患无穷。


面对孩子种种“问题行为”,如何“无痕引导”呢?


本文第一、二部分已做了部分解答,并且给出了教育的真正捷径:种“善因”,让问题不发生。


更多的可操作性方法,尹建莉老师四部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从“小”读到“大”》)中,都有讲到;尹建莉父母学堂自2017年成立,每日免费推送的公众号文章也都有涉及,读者可通过在公众号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查询。


倒是一位读者的留言比较中肯:

“李教授的教育观点站在家长角度看问题,家长不需要太多学习与提高,便可拿来操作;而尹老师的观点,是站在孩子角度看问题,家长如果不学习,不提高自己,很难理解与操作。”


我想,这是为什么李教授的育儿讲座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图片


家庭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孩子,作为父母,需要学习与提高的首先是如何“读懂孩子”。


当父母的思维从“如何让孩子符合我的意志”,转变为“我如何俯下身去理解孩子,用令孩子愉悦的方式帮助孩子成长为健康独立的人,允许孩子活出他自己”——好的家庭教育就出现了。


对于父母们来说,“不论白猫黑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


是的,重要的不是支持尹建莉还是支持李玫瑾,重要的是作为父母的你,想清楚你要抓的耗子究竟是什么,再去做出选择。


图片


针对昨日头条文章,尹建莉老师也在留言区公开了她的态度,放到这里,供家长朋友参考:

图片


欢迎您在留言区发表更多见解,或提出具体的教育问题,与我们探讨。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NDY1MjQyNg==&mid=2651618741&idx=1&sn=7962a389ce8f6395c69b3295caf46494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Tailscale 开源版中文部署指南(支持无限设备数、自定义多网段 、自建中继等高级特性)

iOS任意版本号APP下载(含itunes 12.6.5.3 最后带AppStore版本)

关于 N1 旁路由的设置

Mifare Classic card(M1卡)破解过程记录(准备+理论+获取扇区密钥+数据分析)

Blogger搭建国内可正常访问博客(超详细教程)

打造一个可国内访问的Blogger(Blogspot)方法

百度站长平台中接入Blogger博客

Mifare Classic card(M1)卡破解过程

重新学习并解锁emby4.6.7,4.7.2版本

一些免费的云资源